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

春游赏风信子

就算再怎么不情愿,春天还是来到了苏格兰。是日,霍然接到同学的电子邮件,邀请大家去赏风信子(蓝铃花)。我想反正有人开车,那就走吧。虽然同学是本地人,但他也不太清楚附近合适的赏花地点。所以,我们就拿着地图册(同学比我大很多,尚未领会谷歌地图的奥妙)出发了。

我们先到泰河边史丹利村庄附近碰碰运气。泰河是苏格兰里最长的河,水流量也很可观。河边小径平坦,泥泞不多,也没什么野兽,一般附近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了。径边长满野花野树,有婆婆纳、蒲公英、熊葱、长叶车前、繁缕、红色剪秋罗、甜樱桃树、紫萼路边青等。很遗憾,这一带的风信子不多,东一簇西一簇地长在河边树下。

本土风信子的花朵较小,花瓣成管,垂花面土,而侵入品种西班牙风信子的花朵大,色浅,蓝花药,花瓣比较分开,仰花朝天。这两种风信子能够自然杂交,形成各式各样的异种,各种白、紫、蓝花,深深浅浅的色彩, 让人担忧本土风信子的前景。

由于没看到成片的风信子,同学建议前往一个地方看看。于是,饭后我们开车去了扁桃河小发电站边上的老林子。当发电站还是一个磨坊时,前人掘的一条运河。运河与其源头扁桃河的水平不一。漫步在小径上,两侧皆有河,运河就在脚边,但扁桃河却在崖底,透过丛丛枝叶,隐约可见。快走到运河源头时我们又再往上爬,沿着悬崖边的羊肠小径直走,很快地,我们就看到了我们寻寻觅觅的奇景——一片紫的风信子花海。

把崖边稀疏的树之间填满是密密麻麻的风信子,绵绵不绝,或许有一公顷之多的野生风信子群,真叫人震撼。风信子由田边开始,一直长到崖底扁桃河的两侧。崖上成片风信子若海,一望无际;崖底随河道而生的风信子似河,弯弯曲曲。同学说我们来得正好,花方盛放。其妻也感叹说她好久没看到那么多的风信子了,不虚此行。照了相,再到河边玩點水(其实就同学和其十七岁的儿子在玩),赏过花的我们心满意足地回到城里去。

光华日报新风二零一五年七月九日上午十一时十七分

2015年10月31日星期六

共明月

轻啃餐前面包
我想着晚餐的鱼
(今早还在河里的鲑鱼)

我数了街灯
和樱花树
(有辆嬉皮士车驶过)
月亮在另一边
看不见

你拿着电话
按个不停
不知让你笑的
是你家人你亲戚你老友你狗
还是猫咪视频

而坐在你对面的我
只是异乡的
一尾鱼

《光华日报》新风-文艺光华8/09/201514:52

2015年4月12日星期日

清明前祭高祖父

草萎丘陵燥
墳挨道不通
山前疑有路
誰氏墓無蹤


2.4.15
還好沒下雨。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一叶蝉

一呼百应 大合唱开始了
叶子 风拂拂 伴奏有了
蝉鸣不休 响过电视音响

17.3.15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2015年3月15日星期日

难忘的年味

搓、焯、食过汤圆后,转眼就要过年,也该办货做糕了。年味中,少不了自制的粿加比。虽然自制粿加比和市面上所售卖的粿加比一样,以面粉、椰浆、鸡蛋、糖、玉米粉(或薯粉)及水调和而成,但自家做的粿加比尝起来特别香醇厚实,因为制作这些粿加比的面糊不仅用料十足,还根据各家口味,或淡或甜,或脆或软,或薄或浓,斟酌调制出来的。除此,这种美味里,或许还掺合自己辛苦烘烤粿加比时洒下的汗水及投注的心思。

因为烘烤粿加比不只耗时,粿加比面糊里的食材比例也会影响制作难易。如面糊里水份多时,虽然面糊容易烙上模子,但离火后,粿加比很快转硬,需要快速折叠。反之,面糊则难于烙上模子,但离火后,折叠者则可以慢慢地将粿加比双叠成扇,并且好好欣赏粿加比上的各种祝福花纹——一帆风顺、年年有余、“福”、“恭贺新禧”……

亲戚一般约好一日齐齐做糕。我从小到大,大家年年都约在同一处——乡下的阿姨家。小时候,阿姨的老木屋藏身于两棵红毛丹树后。而我们,贪图凉快,就选在那高大茂盛的果树下做糕。树荫下摆着长长的自制烤架,烤架上排着两行模,模下木炭白热。人手足够的时候,烤架每边各有两个人来烤制粿加比,每人可以一时烘烤十几片粿加比。

同时,烤架两端则各有2个小桌做为折叠粿加比的小台。这小桌特意为这天制作,只是它们是粘上白纸的纸箱。大家都盘腿坐在地上,一般长辈管火,小辈管折,分工合作,赶在太阳下山之前把大家的粿加比烤制出来。炉火暖,面糊香,人声鼎沸。大家忙着东家长西家短,屋内收音机播放的节目没人听得清楚,也没人在意。

但一年一年地,我和表亲们慢慢长大,一个个离家上学工作。虽然阿姨们还是年年做糕,糕味如旧,但人少了,树也砍了,从屋内传出来的电台节目,洋洋盈耳。

光华日报 二零一五年二月十二日 上午十一时四十四分
我的语法本来就够奇怪了,但登上报感觉改得更奇怪了。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