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植物三張

實踐課裏用來觀察的松球。

助教小克裏斯(我有兩個同樣名字的助教)養的黃梨頭。

植物愛好者學會主席的土豆花。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恍若隔世

前幾天大馬教育文憑(SPM)成績放榜了。我的母校成績(相對而言)不怎麽理想。我聽説,當天成績特別晚公佈,老師的臉黑黑的。雖然看起來不錯,但全科甲上的,似乎最多只到九科,今年申請公共局獎學金的幾率可能會有點懸。因此,登在報紙上的照片才會是華文那甲上的六人。至少,今年的華文甲上人數至少比去年多,那年只有兩人。

每次想到華文,心裏就覺得不舒服, 因爲華文大概是大馬教育文憑裏頭完全沒有灌水(很有可能分數綫更高)的科目。每年栽在這科目的人不少,所以很多“前途”爲重的家長糾結要不要讓孩子拿華文。說在這裡,我想起不久前的一則新聞:有個在國民型中學就讀的學生堅決不要考華文。我只想說,你如果不要拿華文,就去普通國民中學讀好了。你別享受國民型中學的教育和氛圍但卻做點維持國民型中學内涵的事也不行,反正官員都放話説華文不算在申請獎學金的要求内。

雖然華文很難考,但中國大學只接受新加坡同等級別的成績,而馬來西亞人則要去考漢語鑑定考試。我看過漢語鑑定考試的試卷,多數是遣詞用句的選擇題,所以我還是覺得大馬教育文憑的華文比較難拿好成績。

每次看到成績放榜,都心想幸好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而且,當年的等級也沒分得這麽細。我相信我的馬來文只是擦邊而已,純粹好運才拿到這麽好的成績。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成績不管考得好不好,對我而言沒有影響。現在,誰管你中學的成績如何,兩個星期后的期末比較重要。不過,當年得知成績的時候我也是很高興,終于出了一口氣,誰讓你中四給我跌班!(雖然那年過得還算不差,課室在底樓,沒有什麽功課,次次考試得第一,第二名的總平均少我好幾分……)

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乍暖乍寒——維多利亞一日游

花朝節的時候,我跟著宿舍舍長們組織的一夥人到維多利亞。旅費不是非常便宜,只包括早餐、渡輪費及車油錢,但想想,跟著他們出去至少我不用浪費時間搭巴士。再説,我的學生車票只能在溫哥華用,到了維多利亞我還是需要另外買票的。

乘坐可容納四百餘輛汽車的“溫哥華島精神號”(“Spirit of Vancouver Island”)渡峽。


原本我們打算先到坐落于港口及維多利亞之間的布查德花園(“Butchart Garden”)。布查德花園現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原本是布查德夫婦的后花園。途中,司機問起票價,他們似乎沒有做好功課。我記得大概是二十四塊,因爲幾夜前查了資料。舍長們似乎嚇到了,二十四塊不便宜,所以打電話到公園問問。我沒記錯。他們就開始糾結了,這麽貴的入門票,如果沒有呆上半天可不划算。打電話與另外一輛車上的同夥們討論后,決定放棄這個行程。我乘搭的這輛車其實早已經到達布查德花園,因此要轉回大路,白費不少功夫。

不久后到達維多利(“Victoria”)。維多利亞,又稱爲域多利,才是卑詩省首府。維多利亞在十九世紀就已開埠,比溫哥華早了一些。由於溫哥華大體上已取代維多利亞成爲金融中心,維多利亞的早年英國氛圍保存得較好。市中心街道上多為較爲矮小的磚屋,而非溫哥華那樣多為高聳的玻璃屋。

有些街道漆上較爲繽紛的色彩。

有些街道著較爲樸素。

建于1855年,算是很早期的店屋了。

覺得當年的街道設計挺不錯的。

維多利亞的春天來得較溫哥華早。

我們先到華埠去,一、它就在停車場對面,二、好幾人想看番攤里(“Fan Tan Alley”)。番攤里以前出名的是賭博,很多人在此玩“番攤”,因而得名。現在,番攤里出名是因爲其乃加拿大最窄的街道,最窄處只有0.9米。

就一條巷子。

由於已是中午,我們決定去吃午餐。既然到了唐人街,於是就吃點心。不怎麽好吃,但其中一名推車的大嬸唱的戲曲十分悅耳。就這樣,我們消磨了一個多小時。吃飽后,我們繼續我們的行程。

話説並不是所有人都吃點心。一人找朋友去了,而另一人——舍長到結賬的時候才發現不見了,雖然好幾人說了還少一人……

唐人街少不了的牌坊。

不知何人設計出來的東西,覺得挺難看的,不過上頭的那個字符合華人的刻板印象……

頂樓有個有一百餘年歷史的譚公廟。爬上去的時候可聽見從一樓客家人社區中心傳出的麻將聲

華埠裏特別設計的垃圾桶。

維多利亞其它地方的垃圾桶。

隨後隨處逛逛,最後走到卑詩省议会大楼(“British Columbia Parliament Buildings”)拍照。卑斯省议会大楼是個維多利亞式建築,算是維多利亞的地標。

老牌商號。

應該是苏格兰榆树(“Camperdown elm, Ulmus glabra 'Camperdowni'”),看起來好像其根長在空中。
有一個關於這種樹的傳説:一個國王無法決定某人有沒有罪而決定倒种一棵樹,如果那棵樹活了下來,那就是神決定此人無罪。

男性公厠。

天空真藍。

卑詩省议会大楼。

隨後,我們到卑詩省博物館去。由於時間緊湊,我沒什麽拍照。博物館有三層高,有六個展覽廳開放。每個展覽廳裏都有提供紙筆供小孩(及大人)塗鴉。看到這些材料,我覺得這博物館資金充沛,因爲那些紙多是重磅紙。其中一個展覽廳裝修成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維多利亞,裏頭還有個小電影放默劇。

郵箱。

現在的郵箱。
這裡的郵箱還有分“溫哥華島以外的地區”及“溫哥華島上的地址”。

雖然說只是隨便看看,也花了快兩個小時。博物館關館后,我們就繼續在大街上閒逛,直到六時,才出發到餐廳。由於我們人多,得預約才有位坐。晚餐后,起程回溫哥華,正好趕上最後一班渡輪。

街道一隅。

同一個噴泉。

又:由於跟著團,不好滯後,所以沒拍到多少照片,可以看得就更少了。而且,很多地方還沒有走到。因此,需要再計劃過去。

再:
普通的麥當勞。

珠寶店麥當勞。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推銷


遊行抗議雖然不是什麽稀奇事,但也不是每天都能夠見到的。上個星期,學校有個反對墮胎的抗議,一群人聚集在學生會館前面的廣場上,從早上到下午。在通往示威地點的途中,會看到這些牌子,如“警告:前方有墮胎、種族滅絕的照片。這樣子,那些不想看這些血淋淋照片的人就可以避開。我不知道以前他們有沒有這麽做,但上個學期,曾有人寫信到校聞中投訴說這些反對墮胎的人在學校小徑旁邊,拉人推銷他們的理論的時候沒有放這警告牌,所以不知情的他路過的時候讓這些大照片噁心到了。他認爲,這些人有權利在校園内推廣他們的理想,但他也有權利不想看這些照片。我記得過後這組織的負責人有回復,但寫什麽我就不記得了。

我那天好像也有碰過那群人。很多組織都在那裏拉過人,因爲那是學生主要道路之一,而且那條路又小,學生密度高很多,比較好拉人。他們喜歡在中午的時候出現,那時候人比較多。我就碰過不少,如綠色和平組織、善待動物的團體等等。如果不想聼的話,我覺得說“有課”算是比較禮貌的拒絕方法。事實上,我路過那條道路,而又會碰到那些人的的時候十之八九都是要趕著去上課。

現在學校的維修隊伍修道修到那裏去了,整條路封了。不知道如今的好站崗地方是哪兒了。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雖然加拿大還沒有完全到那種境界,但是還是很不錯的。至少,在人來人往的建築裏,十幾盞燈就這樣放著也沒人覺得不妥。不過,塗鴉什麽的,在工程係的堆石界標以外,還是有的。

課室桌子旁。

停車場外。我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感覺漆還濕著。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常態

校園出借讓他人舉辦活動,如鐵人三項。


裝修改建起樓。
去年夏天這裡還是一個洞。

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相機的用處

我手上的這部相機,雖然像素比上一部相機多一倍以上,但是沒手動微觀的設置,以至我在實踐課回回都是最後第二個離開(最後一位……我也不知道他爲什麽那麽慢。),因爲要至少拍到照片的焦點大概在正確位置——顯微鏡下——有點困難。有時候趕時間,稍微糊了也不管了。我如此是爲了準備照片來寫課堂博客作爲復習材料。好在這個學期我和另一位同學一起寫,至少不用每個星期和畫圖(“Paint”)搏鬥。

石松(“Lycopodium”)的幹截面;染上甲苯胺藍。

木賊(“Equisetum”)的孢子。
加上那些小腿(彈絲“elater”)讓它們看起來好像一些怪物。
話説木賊的球果(小孢子叶球“strobilus”)看起來就像是個怪物城市……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簡易食譜

獻給蔻子。

咖哩雞
食材:雞、咖哩料包(和椰漿)、馬鈴薯(和蒜頭)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餐具(和炒菜鏟)
做法:
  1. 蒜頭切碎,馬鈴薯和雞肉切塊。
  2. (可略)在咖哩料包的下方一角剪個洞,把油漏出來,先不要全倒掉。
  3. (可略)倒點油入鍋,熱一下,放入蒜頭,再炒一下。
  4. 放入咖哩料,炒至香/滾了。
  5. 放入椰漿或水,滾熱,放入雞和馬鈴薯。
  6. 煮至少三十分鐘或直到馬鈴薯軟化。注意不要讓咖哩滾出來。
燙菜
食材:菜(、魚丸及豆腐)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餐具
做法:
  1. 切菜(及配料)。
  2. 滾一些水,放入食材。
  3. 菜軟了就可以拿起來。
肉骨茶
食材:肉、肉骨茶料包、生菜、蒜頭、金針菇、蘑菇、豆腐、腐竹(配料隨意)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餐具
做法:(可參考配料背面的説明)
  1. 煮一鍋水,滾了就放料包下去。滾三十分鐘。
  2. 切肉以及配料。(蒜頭去皮,不用切。)
  3. 煮一些熱水,汆燙肉。
  4. 把所有食材放入鍋内。
  5. 滾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
意式麵食(壹)
食材:意式麵食(個人覺得買小的,如蝴蝶面,比較容易吃)、即食意式麵調料(喜歡什麽就買什麽,有番茄的、阿尔弗雷多白脱奶油等等,或者磨菇濃湯罐頭也可以)
廚具:電飯鍋/鍋、餐具
做法:
  1. 煮一鍋水,待水滾,放入麵食。看盒子上寫需煮多久,就煮多久,或煮至麵食膨脹軟化。撈起濾干。
  2. 熱調料醬,把麵食扔進去,拌勻。
意式麵食(貳)
食材:意式麵食、阿尔弗雷多白脱奶油、培根(生的需煎熟,或買即食的)、蘑菇、油、花椰菜(配料隨意)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炒菜鏟、餐具
做法:
  1. 煮意大利麵食。
  2. 蘑菇切片或丁,煎熟。
  3. 花椰菜燙熟。
  4. 熱調料醬,把麵食和配料扔進去,拌勻。
意式麵食(叁)
食材:意式麵食、番茄配料、大蔥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炒菜鏟、餐具
做法:
  1. 煮意大利麵食。
  2. 大蔥切片或丁,煎熟。
  3. 熱調料醬,把麵食和大蔥扔進去,拌勻。
番茄飯
食材:飯、香蘭葉、牛油、蒜頭、大蔥、紅蔥頭、姜、番茄湯罐頭、番茄醬、椰奶、水
廚具:電飯鍋、鍋、刀、砧板、炒菜鏟、餐具
做法:
  1. 蒜頭、大蔥、紅蔥頭切碎。姜去皮拍扁或切碎。
  2. 熱牛油,炒蒜頭、大蔥、紅蔥頭。起鍋前放香蘭葉熱一下。
  3. 把飯、番茄湯罐頭、番茄醬、椰奶放入飯鍋内,水量自行斟酌。加入蒜頭、大蔥、紅蔥頭和香蘭葉。
  4. 煮飯,但時不時要拌一下,可能要煮比較久。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瑞雪

周末下午的時候下雪了。我沒看過雪中的海灘,而氣象預測說當天晚上可能會下雨,所以在天黑前匆匆到海邊去。其實,不就隔著一條街罷了。但由於多數時間天氣冷,我不太想出門,而且從海灘回宿舍需爬很多階,我一般上不太願意。而夏天——我去年還很膽小,不敢,雖然只穿汗衫走來走去的大叔不多,但畢竟那是天體海灘……

垃圾桶。

最下面的那個牌是新的,真叫人好奇去年發生了什麽事。

只有夏天的時候不能帶狗。

不知道是特意擺的,還是沖上岸的。

已有些歲月。

海灘不是特別漂亮。好像也不是天然的,至少我記得有一帶有特別鋪石頭,因爲海水侵蝕太嚴重了。

回程的一個旁有個牌。

我推測,有人去過了人物學博物館再到這裡。

剛落下來的雪很細,走路時候可以好像踢沙石那樣把雪揚起來。

終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