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得李子
甜丝吮剩核
今秋超市买
肉暗不得择
17.8.17
又没获得博士生就读资格,只好再错过一年的李子季,伤心不已。
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
手套
愛丁堡的冬天,說冷,也不是很冷,當然,不管怎樣也稱不上暖和。这时候,一双又保暖又趁手的手套可使冬天没那么难过。不习惯冬天衣冠的我,很多时候还是无法灵活地操控穿着手套的手。因此,许多精细的活动,如握笔、拍照、解剖等,我还是习惯脱下手套来进行。只是这么一来,我的手掌就会曝露在寒风中,不用一会儿就冻得发红。直到我买到了一对半指手套,情况才得以改善,只冻手指头而非整只手。
戴着手套的人在爱丁堡绝不是少数。因此,不小心把手套落在行人道上的人也不少。走在街上,时不时会看见路旁的篱笆尖上插着一只手套。手套各种各样,有大有小,有左有右,有皮有毛,有素有花,就如爱丁堡多元社会。这些手套可能是路人拍照或是玩手机时脱了一只手套然后遗失了,或是从口袋袋子里掉了出来。幸好手套获他人捡起并顺手套上篱笆尖的。很多时候,黑色篱笆尖上插入的是手套的中指。我想应该是故意这么放的。这些手套一般会留在上面几个星期,然后就不知所向了,也许手套主人捡回去了,也许市政局收走了,也许让别人拿去用了。
一日,我遗失了一只半指手套。我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它,也确认这不是同学的恶作剧,所以手套肯定是掉在路上了。好几天我都逢篱必查,希望我的手套会挂在上头。但是,我一无所获。就快放弃希望時,正好我换了一条路上学,才在一道篱笆上,发现我那已经脏兮兮湿淋淋的手套,欣喜若狂。回头和那被我冤枉的同学说起,他才说其实他早就看到那只手套,只是他不知道那個是我寻寻觅觅的宝贝,就沒和我說起……
戴着手套的人在爱丁堡绝不是少数。因此,不小心把手套落在行人道上的人也不少。走在街上,时不时会看见路旁的篱笆尖上插着一只手套。手套各种各样,有大有小,有左有右,有皮有毛,有素有花,就如爱丁堡多元社会。这些手套可能是路人拍照或是玩手机时脱了一只手套然后遗失了,或是从口袋袋子里掉了出来。幸好手套获他人捡起并顺手套上篱笆尖的。很多时候,黑色篱笆尖上插入的是手套的中指。我想应该是故意这么放的。这些手套一般会留在上面几个星期,然后就不知所向了,也许手套主人捡回去了,也许市政局收走了,也许让别人拿去用了。
一日,我遗失了一只半指手套。我翻箱倒柜都找不到它,也确认这不是同学的恶作剧,所以手套肯定是掉在路上了。好几天我都逢篱必查,希望我的手套会挂在上头。但是,我一无所获。就快放弃希望時,正好我换了一条路上学,才在一道篱笆上,发现我那已经脏兮兮湿淋淋的手套,欣喜若狂。回头和那被我冤枉的同学说起,他才说其实他早就看到那只手套,只是他不知道那個是我寻寻觅觅的宝贝,就沒和我說起……
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
2016年10月16日星期日
中学时期的《文薪》
午后偶然翻出我的剪报盒,盒里叠满一张张简报。这些都是我当年刊登在《光华日报》上的文章。手握尚未泛黄的剪报,当年柔嫩的文笔情节让我恨不得自戳双目,但同时涌起的中学回忆,历历在目。
《光华日报》下当年有一学生社团——文薪社。文薪社以推广华人文化,鼓励华文创作为社团目标。因此,当时《光华日报》也专门腾出一版,称《文薪》,作为文薪社下的一个让中学生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由于有这个机会,当年我算是踊跃于写作,偶尔上课时都会一边在练习簿上抄录笔记,一边在废纸上涂涂写写。我想站在课室前的老师应该可看得到我没专心听课,但幸好我没因此受罚。那时我尚未使用电子邮件投稿,每每都得缮写在稿纸上。我用的是学长给我的《光华日报》专用稿纸。浅绿褐色的稿纸很薄,书写时我都会在下头垫上废纸,以免随着我的书写,在下面的稿纸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那时每逢星期二,我都会特别兴奋,迫不及待地查看今天是否有我的文章见报。虽然现在不太记得当年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时候的感觉,但想必比现在更开心。更别提收到绿色稿费单时那种得意之情。
当年也有好几位小伙伴也同样是活跃于《文薪》及文薪社。不过中学毕业后,也许是因为学业的压力、社会的沉重、心态的改变,好多人都不再动笔。同时,不仅是《文薪》这个板块,连十年文薪社如今也不复存在。自2008年就没有再更新的博客,如一个废墟、一个坟墓,让人于此吊唁,追念当年的热闹。事过境迁,真叫人不胜唏嘘。
《光华日报》下当年有一学生社团——文薪社。文薪社以推广华人文化,鼓励华文创作为社团目标。因此,当时《光华日报》也专门腾出一版,称《文薪》,作为文薪社下的一个让中学生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由于有这个机会,当年我算是踊跃于写作,偶尔上课时都会一边在练习簿上抄录笔记,一边在废纸上涂涂写写。我想站在课室前的老师应该可看得到我没专心听课,但幸好我没因此受罚。那时我尚未使用电子邮件投稿,每每都得缮写在稿纸上。我用的是学长给我的《光华日报》专用稿纸。浅绿褐色的稿纸很薄,书写时我都会在下头垫上废纸,以免随着我的书写,在下面的稿纸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那时每逢星期二,我都会特别兴奋,迫不及待地查看今天是否有我的文章见报。虽然现在不太记得当年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时候的感觉,但想必比现在更开心。更别提收到绿色稿费单时那种得意之情。
当年也有好几位小伙伴也同样是活跃于《文薪》及文薪社。不过中学毕业后,也许是因为学业的压力、社会的沉重、心态的改变,好多人都不再动笔。同时,不仅是《文薪》这个板块,连十年文薪社如今也不复存在。自2008年就没有再更新的博客,如一个废墟、一个坟墓,让人于此吊唁,追念当年的热闹。事过境迁,真叫人不胜唏嘘。
2015年11月7日星期六
春游赏风信子
就算再怎么不情愿,春天还是来到了苏格兰。是日,霍然接到同学的电子邮件,邀请大家去赏风信子(蓝铃花)。我想反正有人开车,那就走吧。虽然同学是本地人,但他也不太清楚附近合适的赏花地点。所以,我们就拿着地图册(同学比我大很多,尚未领会谷歌地图的奥妙)出发了。
我们先到泰河边史丹利村庄附近碰碰运气。泰河是苏格兰里最长的河,水流量也很可观。河边小径平坦,泥泞不多,也没什么野兽,一般附近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了。径边长满野花野树,有婆婆纳、蒲公英、熊葱、长叶车前、繁缕、红色剪秋罗、甜樱桃树、紫萼路边青等。很遗憾,这一带的风信子不多,东一簇西一簇地长在河边树下。
本土风信子的花朵较小,花瓣成管,垂花面土,而侵入品种西班牙风信子的花朵大,色浅,蓝花药,花瓣比较分开,仰花朝天。这两种风信子能够自然杂交,形成各式各样的异种,各种白、紫、蓝花,深深浅浅的色彩, 让人担忧本土风信子的前景。
由于没看到成片的风信子,同学建议前往一个地方看看。于是,饭后我们开车去了扁桃河小发电站边上的老林子。当发电站还是一个磨坊时,前人掘的一条运河。运河与其源头扁桃河的水平不一。漫步在小径上,两侧皆有河,运河就在脚边,但扁桃河却在崖底,透过丛丛枝叶,隐约可见。快走到运河源头时我们又再往上爬,沿着悬崖边的羊肠小径直走,很快地,我们就看到了我们寻寻觅觅的奇景——一片紫的风信子花海。
把崖边稀疏的树之间填满是密密麻麻的风信子,绵绵不绝,或许有一公顷之多的野生风信子群,真叫人震撼。风信子由田边开始,一直长到崖底扁桃河的两侧。崖上成片风信子若海,一望无际;崖底随河道而生的风信子似河,弯弯曲曲。同学说我们来得正好,花方盛放。其妻也感叹说她好久没看到那么多的风信子了,不虚此行。照了相,再到河边玩點水(其实就同学和其十七岁的儿子在玩),赏过花的我们心满意足地回到城里去。
光华日报新风二零一五年七月九日上午十一时十七分
我们先到泰河边史丹利村庄附近碰碰运气。泰河是苏格兰里最长的河,水流量也很可观。河边小径平坦,泥泞不多,也没什么野兽,一般附近最危险的动物就是人类了。径边长满野花野树,有婆婆纳、蒲公英、熊葱、长叶车前、繁缕、红色剪秋罗、甜樱桃树、紫萼路边青等。很遗憾,这一带的风信子不多,东一簇西一簇地长在河边树下。
本土风信子的花朵较小,花瓣成管,垂花面土,而侵入品种西班牙风信子的花朵大,色浅,蓝花药,花瓣比较分开,仰花朝天。这两种风信子能够自然杂交,形成各式各样的异种,各种白、紫、蓝花,深深浅浅的色彩, 让人担忧本土风信子的前景。
由于没看到成片的风信子,同学建议前往一个地方看看。于是,饭后我们开车去了扁桃河小发电站边上的老林子。当发电站还是一个磨坊时,前人掘的一条运河。运河与其源头扁桃河的水平不一。漫步在小径上,两侧皆有河,运河就在脚边,但扁桃河却在崖底,透过丛丛枝叶,隐约可见。快走到运河源头时我们又再往上爬,沿着悬崖边的羊肠小径直走,很快地,我们就看到了我们寻寻觅觅的奇景——一片紫的风信子花海。
把崖边稀疏的树之间填满是密密麻麻的风信子,绵绵不绝,或许有一公顷之多的野生风信子群,真叫人震撼。风信子由田边开始,一直长到崖底扁桃河的两侧。崖上成片风信子若海,一望无际;崖底随河道而生的风信子似河,弯弯曲曲。同学说我们来得正好,花方盛放。其妻也感叹说她好久没看到那么多的风信子了,不虚此行。照了相,再到河边玩點水(其实就同学和其十七岁的儿子在玩),赏过花的我们心满意足地回到城里去。
光华日报新风二零一五年七月九日上午十一时十七分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