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考试科目数量不应和奖学金挂钩

每年五月,轰轰闹闹的公共局奖学金纠纷“不负众望”,准时上演。每次学者都提出新方案以解决这个老问题,官员都拍拍胸膛说明年会更好,但着闹剧其实已成为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若不趁早解决,报馆及评论员也许可以拿出十年前的作品,修一修,改一改,就可以刊登了,反正大部分都是老调重弹,年年如此。今年又提出了限制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考试科目数量,以更公平地分发奖学金。此举各界有赞有弹,但笔者认为,并非解决奖学金乱象之良策。

考生愿意拿多少科,那是考生的私事。他们可以在其能力之内多拿其感兴趣的科目。笔者是2007年的考生,除了理科生通常考的十科之外,多拿了中国文学及科技英语(EST)。当年全校有三人拿中国文学,都是喜欢中国文学而报考的。学校没有教导这门课,我们就自行找参考书(市面上只有一本)、上网查资料(感谢马盛辉老师,怹在网上贴出的问答题和考前猜题对我们帮助不少)。如果笔者没有报考,笔者也不会特地去钻研文学作品的背景及行间的寓意。因此,报考一科可以催促学生学习,有逼迫才有进步。至于科技英语,我是抱着“多一个A不拿白不拿,反正都不用读”的心情报考的,我觉得这两年报考这科的学生多少都抱着这种心态。自从数理科改用英语为媒介语后,这一个已失去的当年的目的——让中五生接触英语以衔接接下来的课程。简单来说,这一科可以废除了,省纸省力,为环保减少资源消耗。虽然很多学生上大学时不会用上他们当年多靠的科目,如拿了会计却读美术、考了中国文学却想当医生济世(不是笔者)等,但他们中学时期所学习的知识,会一辈子跟随他们。

教育部认为国际性考试如O水平考生也只须考5至6科,所以本地考生不应该靠这么多科,但是,我们要记住,他人没那么多必修课!一般上外国O水平考试只有英文和数学(或再加上历史或社会教育)是必修课,而本地则有五科必修课:国语、英语、历史、道德、数学。国民型中学学生还要加上华语。而高级数学,虽然不是必修课,但无论文理科,多数人都是得学习。教育部应该把原本的数学科留下来,但和拼数学和高级数学成新的一科,这样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拿新那一科,不用多拿数学了。

教育局也该拉高SPM的标准,回到以前“A就是A”有水准的日子。这样一来,能够获得全科A者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合乎公共局奖学金遴选标准的人也少了,就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话说回来,我没申请此奖学金,也是因为我原以为我马来文拿不了1A,毕竟中学五年,我的马来文从没拿过A。这里虽少不了我的老师 陈锐荣师的教导,但这也说明SPM的水准有多么低。除此之外,一上中四老师就恐吓我们说生物有多么难,其实全校有一半人考获1A,而且没有人不及格……虽 然我上的是控制学校,但平时可没有这种好成绩。

公共局奖应该做的,是定下遴选必需的科目,选出几科主要科目作为评估标准,其余的科目就不列入考虑。如此一来,那些想以多A作为筹码的考生会收敛一些,而对课外科目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自行报考。

最后,愿望落空的考生不必灰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再说,从笔者同学的经历来看,运气也是必需的一部分。两人同样是11A1(不包括1119),选择药剂系,一人英文顶呱呱,1119拿1A;另一人的1119只拿3B,英文口语能力也没前者好,结果呢?后者得了纽西兰药剂系的奖学金,前者只能拾起碎了一地的信心,去大学预科班报到。至少他还拿得到大学预科班,有人甚至两面落空。或是,千辛万苦,过关斩将,终于得到了医学系的奖学金,可是同时,也得到了血癌。幸好他现已康复,但医生勒令他不能出国,或再修课业繁重的医学系了。

2 条评论:

Ann K 说...

this is the special part of malaysia.
a really good job !
i love this country so much

Kang Wei Xie 说...

no need to be sarca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