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請告訴我

有人說,我的文章,尤其是關於我的課程的東西,讓人看不明白。但我本身覺得我寫得夠清楚。

所以,如果看不懂我的文章,請告訴我,好讓我改進。

謝謝。

這張圖和内容完全沒有關係。攝于尤克盧利特(Ucleulet)。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城市動物

在到圖書館的途中,我在路旁的小灌木叢中看到了一只浣熊。有一個路人說這是他第一次在白天看到浣熊。在學校裏,比較常見的動物和鳥包括松鼠、蝙蝠(住在停車場)、白頭海鵬、烏鴉、海鷗、鴿子(和其他我叫不出名字的小鳥)。溫哥華還有不少適應城市化生活的動物,如浣熊、臭鼬、郊狼、熊(幸好不是在市中心)、鹿、狼等等。


拍得不清楚。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關於病毒的幾則問題

一、
爲什麽有些病毒沒有衣殼?

因爲生命是不公平的。(Life is not fair.)

二、
多數人從那兒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

游泳池。
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個很強悍的病毒。它沒有衣殼,但是其結構極爲穩定。就連氯和游泳池都不能消滅它。

三、
病毒的生命意義在於?

進屋子,派對派對派對,閃人。(Get in, party, party, party, get out.)
當然,這和實際情況還是有點差距的。

四、
對於宿主來説,何謂“好病毒”?

不感染我只感染我的兄弟的病毒。(One that does not infect me but my brother.)

澳洲關卡查得那麽嚴,是爲了不重蹈覆轍

老師問班上是否有澳洲人,無人舉手,即道,好,這樣我們可以說澳洲人的壞話了。周所周知,澳洲的生態很糟("We all know how mess up their ecosystem are.")。有個人樣了幾只寵物兔,有些逃走了。逃走了的兔子做什麽呢?當然是做他們最擅長的是:生小兔,一直生到了六億(6x10^8)只(同時人類只有八百二十萬(8.2x10^6))。1950年,有人故意用粘液瘤病菌(Myxoma virus)感染幾只野兔。把野兔放回去后,傳染給其他的野兔。九成五的野兔死了,活下來的身上就有抗體。所以,野兔的數量下降了一陣,現在又慢慢地長回來了。話説現在各地應該都有寵物兔的粘液瘤病菌疫苗,除了澳洲……

蔗蟾(cane toad)也是一害。1935年從夏威夷引入,原本是爲了控制蔗蟲,但蔗蟾決定它不喜歡吃蔗蟲,但其它的東西它都愛吃。蔗蟾可一長到和貓一樣大,而且有毒,所以在澳洲沒有天敵。由於數量太多了,聽説澳州政府有懸賞,可以拿蔗蟾的頭去換錢。老師說以前去澳洲看朋友時,他們流行一種娛樂,開車碾過路上的蔗蟾,而車會“嘭、嘭”的跳起來……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人身上的細菌多過本身的細胞

想起以前看的《萌菌物語》(《豆芽小文》,原名《もやしもん》),主角直保可以看見細菌。當然,這部漫畫中的細菌都是經過美化,大小一致,數量銳減。不然,除非他人剛洗好澡,不然我覺得直保基本上看不到別人的臉,只能看到一片的細菌……

又及:《萌菌物語》怎沒第二部……

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細菌的“口水”

每次上微生物學,都是一場恐怖故事會——自己嚇自己的那一種。先不提那富有單細胞蛋白質的沙拉,沙拉醬裏的增稠劑,一般上是由黃原膠(Xanthan gum)製成的。而黃原膠從哪裏來呢?是由野油菜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發酵出來的,有點像酵母發酵葡萄糖。不同的是,酵母發酵出來的乙醇和二氧化碳,只是個副產品,但黃原膠,原本是野油菜黃單胞菌的細菌莢膜。這東西,雖然經過了測試,但誰知到這細菌莢膜本來用來幹啥的,都不知道長期食用會有什麽副作用。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黑暗時代

同樣,老師的故事。

一、
以前科學家以爲有上百种沙門氏菌,所以有舊式命名系統。基因測序(脫氧核糖核酸測序)的科技發展起來后,科學家發現其實只有兩种沙門氏菌(但是有不同血清型),結果有了新式命名系統。因此,現今科學家在稱呼方面不統一,有些用舊式,有些用新式,有的用兩者的混合体。

老師感嘆,這真是個不幸的時代。(不會翻譯:"unfortunate time to be in")

二、
老師打趣說她上研究所的時候是屬於“黑暗時代”,那是研究生的研究課題是兩、三個基因的定序,做個十幾個基因測序就可以成爲博士生的時代。因爲做個基因測序每次都要花上二十多個小時,從早忙到晚,而一次只能排出百多兩百個鹼基對。

現在,兩三個基因的定序是本科生的指導研究——他們要做的是先把脫氧核糖核酸(和其他原料)放入聚合酶鏈鎖反應的熱循環設備,等一個小時,然後拿去書店上面的實驗室,交給技術員,隔天來取由電腦分析好的報告,一般上一次可分析四、五百個鹼基對。

外一則:
報紙上時不時有食物遭細菌污染,廠商回收產品的消息。有一次老師買到了受到沙門氏菌感染食物召回名單上的薯片。很興奮,隔天就拿到實驗室去,拿出十五克的薯片,壓碎,放入特別準備,適於沙門氏菌成長的培養皿。放了幾天后,拿出來看,什麽都沒有。聼得出來她很失望。